以身為度,如是我做:一堂踏入農村種田的課
2018-01-22出處:食養人 http://aschool.ntu.edu.tw/index.php/blog_events/page/112
文字/攝影:王章逸
20180122
生傳系闕河嘉老師所開設的「鄉村農業體驗」課程,由在地的農人小鶹擔任課程助教,將上課場域從台大校園延伸拉到宜蘭縣的深溝村,並以農田作為課堂的教室,學習以土為師、與農為友。
課程前身:小農應援團
由賴青松開疆闢土、倆佰甲團隊接力發展,宜蘭員山鄉逐漸成為新興農夫聚集的地區。當越來越多都市人口遷移至此從事農務,群聚效應吸引群眾關注這項議題,許多人開始好奇號稱「友善耕作」的農作物是如何生產?身為農夫又得承擔哪些生計壓力與技術困難?面對這些疑問,「小農應援團」先盤點需要人手的友善小農,再媒合有興趣者實際進入農田「援農」,將下田做為結交朋友、親近土地的工具。從一開始只是少數幾人相互幫忙的團體,逐漸演變成穿針引線、解決眾人疑問的社群,如此一來,不僅補足小農務農人手的稀缺,也是展現當代台灣農村的新興活力。
「小農應援團」以農會友的運作方式,成為「鄉村農業體驗」課程的前身。小鶹是課程負責場域與課程聯繫的助教,同時也是小農應援團成員之一。他將小農應援團的模式帶入課程,每周帶領學生進入兩位農友的農田進行實際踏查,在這樣彼此不求回報的互助過程中,農友大多抱持感恩的心,感謝從台北遠道而來的學生;而學生則能透過實際踏入田地,零距離認識真實的農民、農村、農業。
以身為度:下田上課
學生透過身體力行農務,以身為度,將身體的感知作為了解農業的載體。參與課堂的學生,必須選擇兩個周末參與援農行程;而這一切並不光只是印象中的插秧、摘果等程序,實際上的農務無所不做,包含浸泡在寸步難行的蓮藕田,清除滿溢的芙蓉;又或者是在冬日的蘭雨中,拓墾廢棄已久滿是雜草、垃圾的田地。
學生透過身體力行農務,以身為度,將身體的感知作為了解農業的載體。參與課堂的學生,必須選擇兩個周末參與援農行程;而這一切並不光只是印象中的插秧、摘果等程序,實際上的農務無所不做,包含浸泡在寸步難行的蓮藕田,清除滿溢的芙蓉;又或者是在冬日的蘭雨中,拓墾廢棄已久滿是雜草、垃圾的田地。
從著裝、踏進泥土到實際進行農事,這群大多在都市成長而對於土地、務農全然陌生的年輕人,時常在過程中感到驚喜與新鮮:像是剛問完「在水田中要怎麼走路啊?」下一秒就差點在蓮藕田仆街、一群人興奮地體驗貨車後斗的疾馳風速、大雨中穿著雨衣在水田中尋覓可以採收的茭白筍等等。這些經由實作而得之體驗,比起在課堂以口述、照片、文字傳達什麼是「務農」,要來得更加真實與深刻。
如是我做:夜間的農友座談
星期六用完晚餐後,學生與農友圍坐小鶹工作站「石頭厝」的客廳,桌上不斷補充的茶點與茶水,讓座談看來認真卻不失輕鬆。在經過下午的實作操練後,透過與農友的講座互動,如是我做,進一步討論台灣農民面對的困難與生活的堅持。深溝村作為新興農民的群聚之地,匯集來自台灣甚至香港對務農、友善耕作有興趣的新農民,懷抱他們各自對生活的理想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。
星期六用完晚餐後,學生與農友圍坐小鶹工作站「石頭厝」的客廳,桌上不斷補充的茶點與茶水,讓座談看來認真卻不失輕鬆。在經過下午的實作操練後,透過與農友的講座互動,如是我做,進一步討論台灣農民面對的困難與生活的堅持。深溝村作為新興農民的群聚之地,匯集來自台灣甚至香港對務農、友善耕作有興趣的新農民,懷抱他們各自對生活的理想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。
在宜蘭種植甘蔗、蓮藕的永昇,初次接觸農業是在大型的有機農場,然而機械化與企業化經營的方式,讓溫室成為工廠的再版,雖是有機,卻看不見農產品生產的全貌。來到宜蘭的永昇,找回宜蘭在地的甘蔗品種,榨出自然清香、無毒甘甜的甘蔗汁;以肥美的田水豢養蓮藕,並將蓮藕寄賣於當地超市、再製成蓮藕茶,期望以多角化的經營與加工加值突破小農的經濟困境。
「游樂園農場」的主人游勝淵,在年輕時就已經抱持以農為業的理想,在數個大型農場打滾後,最後來到宜蘭創立自己的農業樂園。有感於新農夫大多只有小面積種植,在需要大型機具幫忙的農忙時期,往往因為規模較小、與當地連結不深而人力短缺。因此游勝淵與好友們合資購買曳引機、插秧機、收割機與烘乾稻米的設備,共同建置宜蘭友善小農的生產鏈。
上述只是其中兩位農友的經驗,在八次的講座中,農友將務農的浪漫與甘苦用自己的經驗傳述:種植友善耕作有什麼困難?種田會不會餓死?覺得最種田最幸福的地方是什麼?透過直接的問與答,讓同學思考—如何做一個農夫。
農業的模樣,只有做過才知道
在課程分享會中,賴青松說道:「過去是條條道路通都市,沒有小路往鄉村,現在在體制教育內有這種課是一種很大的進步,必須要讓農村和都市接電起來」,鄉村農業體驗以實作與講座,建構一條指引學生下鄉的路,藉以了解台灣鄉村與農業的現況。
農業的模樣,只有做過才知道
在課程分享會中,賴青松說道:「過去是條條道路通都市,沒有小路往鄉村,現在在體制教育內有這種課是一種很大的進步,必須要讓農村和都市接電起來」,鄉村農業體驗以實作與講座,建構一條指引學生下鄉的路,藉以了解台灣鄉村與農業的現況。
唯有走進農村,才會發現農村正在凋零,同時也有一群人正在農村築夢;唯有在農田中流下汗水,才會明白食物生產的過程和務農的辛苦;唯有與農人親身接觸,才會體驗以農為業的艱辛,以及他們與農共生的浪漫。農業的模樣,只有做過才知道。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