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老鷹想飛」映後座談會 in 宜蘭美術館

2015-10-31

「老鷹想飛」映後座談 in宜蘭美術館



導演:梁皆得
引言人:余遠猛老師
與談人:齊柏林

今晚在宜蘭美術館內,追老鷹的梁導坐在中間,左手邊坐著宜蘭在地鍾情於彩鷸的余老師,右手邊坐著飛來飛去的齊導,對面坐著又刻又畫出眾多鳥類創作的何大哥。
超大咖的陣容呀!!!

「感傷」、「感恩」、「感謝」

余老師開場引言,今天看過電影的心得可以用六個字形容:「感傷」、「感恩」、「感謝」。感傷台灣黑鳶的悲慘故事,感恩有許多人在為台灣土地付出,感謝記錄片拍攝讓大家知道這些故事。

為了要來擔任這次映後座談的引言人,余老師特地前往礁溪找他老師詢問關於老鷹的印象。余老師的老師是1937年出生的,有印象7歲時在礁溪家附近看過老鷹追小雞。這個話題也在退休教師聯誼會中發酵,根據許多老師們的回憶,可以拼湊出宜蘭市早期在鐵路宿舍,甚至到文昌路一帶都有人看過老鷹。

紀錄片導演面對的現實環境

齊導分享紀錄片導演大多是拿政府機關預算來拍片,然而政府機關喜歡用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情。誇張一點來形容政府會希望今天拍片,明天剪輯,但是後天結案後就收起來。政府機關常常在做案子,但是卻沒有好好把片子推出去,非常可惜。梁導其實拍過非常多的生態紀錄片,都在是極其刻苦的情況下拍攝。

齊導:說個小故事給大家笑一笑,以前有一次梁導找我幫忙,因為他在拍金門的生態紀錄片,拍攝計劃中沒有空拍,也就沒有空拍的預算。但是在審查會上被要求補一個空拍的景,所以他來找我幫忙。因此我看了之前已經拍攝好的畫面,有一幕是要描述一個古人打井水的畫面,我一看就笑了,這畫面裡的不就是梁導自己本人嗎?原來經費有限,導演自己都下去演戲了。

台灣黑鳶的消失

余老師提問:台灣自詡已開發國家,可是從黑鳶的故事看來,我們跟其他國家比起來怎麼會不如人家?

梁導回應:我們本來以為台灣黑鳶數量的下降是因為都市化的原因,但是當台灣只剩100多隻黑鳶的時候,比台灣面積小很多,比台灣都市化程度高的香港有2,000多隻。日本也是如此,不論大城市還是鄉村都還很多黑鳶。同時,印度與尼泊爾的黑鳶也都非常多,曾經看過一棵樹上就有300多隻黑鳶,比當時台灣全島的黑鳶數量還多。

台灣黑鳶數量發生轉變大約是在1970年代,那時候農田裡“種”了很多工廠,工廠四處造成了各種程度的汙染。農田也開始使用大量農藥,包括DDT的使用。大多數猛禽吃活體,但是黑鳶吃死屍,因此直接或間接影響到黑鳶,各種環境惡化的原因都有可能造就了台灣各地黑鳶族群的消失。

余老師再回應說:像是DDT的開放與使用,常常人們說這是「必要之惡」,但是用久了,大家都忘了那是「惡」的,只記得那是「必要」的。也忘了那個應該要作為的善。

環境事件的批判與呈現



余老師分享自己在看「看見台灣」的心情,在看之前知道這是部談台灣的環境的電影,邊看時邊擔心「看見台灣」會怎麼呈現宜蘭?還好在齊導的鏡頭下宜蘭就是好山好水。還有將賴董(穀東俱樂部 賴青松)的故事拍進去,我跟賴董是好朋友,他住深溝,我也住深溝。但是深溝也是“種”農舍最嚴重的地方,謝謝齊導很慈悲放過宜蘭。

齊導回應說:我自己參與雪山隧道工程,大家現在開車通過時覺得很快就可以通過,但是其中的施工非常辛苦。我自己在其中時施工時,就有在想這(指:長隧道)應該會是對環境較好的選擇。比對蘇花常常崩塌常常要施工維修,會不會使用長隧道通過會是對環境較好的選擇。

所以其實我呈現出的畫面沒有要批判,只是把現實狀況真實顯示出來。當然這還是會主觀的刪選的,但這也就是記錄片導演的功力。像是有人說我很厲害抓到了日月光排放污水的事件,但是事實上後勁溪整條河都是不同顏色,都是不同情況的汙染,這不是單一工廠可以辦到的事情。

拍攝與籌備過程的甘苦談

記錄片上映的籌備過程中,畫家何華仁老師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。何大哥描述當時他在贊助者聯繫溝通的過程中,曾被懷疑這樣子的上映計畫是真的嗎?會不會是場騙局。當然後來逐漸確認彼此的信任關係。

齊導也分享他自己在拍攝看見台灣時有過相似的歷程,只要自己持續在這條道路上,人家看過你之前的作品,會相信這是你要做事情的,進而給予支持的。像是「看見台灣」拍攝過程中,飛直升機1小時9萬元,前後拍了3年,共400個小時(光是直升機的費用就高達3,600萬),那時也有人說可不可以不要空拍,用地面拍補一下鏡頭就好。但是齊導覺得「看見台灣」就是要用這樣的高度,用老鷹的視野看事情。

梁導分享地面拍攝非常辛苦的地方,就是要背很重的器材走很遠,而且通常拍攝猛禽都是要到制高點。雖然地面拍攝的過程很艱苦,但是心情是高興的,因為可以看見很多大自然的美景。至於如何把飛行中的老鷹拍得這麼清楚,其實就是要多拍,要對焦是非常難的,用經驗累積來呈現。而只要開拍就是代表需要錢。

梁導的贊助人說梁導這20~30年來長期用底片拍攝鳥類生態,他是這麼實在的導演,覺得他真的為台灣貢獻很多,他都默默在做。這幾年來,他來做,我來支持。過程當中真的非常辛苦。一次機會在台達電的朋友邀請下看到了「看見台灣」,看著「看見台灣」可以上大螢幕,我心裡也就在想說梁導的片是不是也有機會上大螢幕。

這過程也真是有賴何華仁老師促成,何老師算是宜蘭人是新宜蘭人,還有有一位關鍵人物也是宜蘭人,那就是國泰證券的董事長,他帶著20~30人去看「老鷹想飛」,後來這些人幾乎一人2,000張認購「老鷹想飛」的電影票,這是很大支持與推廣的力量。

片名的由來

現場民眾提問,想知道當時「老鷹想飛 Fly,Kite Fly 」的中英文片名是怎麼設定出來的?

何華仁老師分享當時命名的討論過程。他提出「老鷹想飛」這個名字時,是覺得台灣欠缺給老鷹自由翱翔的天空,也希望台灣真的能讓老鷹自由翱翔。還有就是沈振中老師一直覺得自己是隻黑鳶,他是想像著自己站在高處張開翅膀就可以如同老鷹般飛翔,所以中文名稱一提出時直接沒有異議就通過了。

「Fly,Kite Fly 」的發想來源是和林強在討論音樂的過程中,想到自1975年流行迪斯可名曲Silver Convention - Fly Robin Fly.原曲只有六個英文單字-Fly Robin Fly, Fly Robin Fly, Up Up to Sky.覺得很搭,就取為Fly, Kite Fly。(感謝何大哥補充詳盡的資訊)

與學校教育的合作方案

民眾提問:在集資平台上有徵求要做教案,會公開嗎?

梁導回應:不是集資做教案,是集資去偏鄉放映電影給學童看。

家昇老師補充說明:現場有很多老師,我們討論過搭配這部電影的延伸教學活動。例如:讓學生角色扮演老鷹、紅豆、加"加保扶"的紅豆,然後以食物鍊作為遊戲方式,最後有一半以上的老鷹被毒死了。
(補充:事實上加保扶並不會加在紅豆上,而是掺在稻榖上引誘鳥類取食達到毒殺鳥類的目的。紅豆不會因此有毒)

甚至台灣民間有一套酒拳是與老鷹有關的,以後我們把這套交給孩子XD
(老師開玩笑的,看官別在意)
(現場好多鄉親對這套酒拳有共鳴XDDDD)


後續大家可以一起努力做的事


贊助者提議拍攝宜蘭環境的紀錄片。現場文化局林局長在這裡,齊導、梁導與何老師也都在,是不是有機會拍一部宜蘭環境的記錄片,現在籌備,3年後可以上映。

齊導鼓勵大家可以選擇用影像創作。他自己與土地發生了濃厚的情感,因此會想來做這件事情。影像記錄可以發揮很大的影響力,希望大家可以多利用影像來記錄自己關心的議題。

梁導希望大家多支持友善耕作的小農,小農要生產友善環境的農產品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,所以售價也比一般農產品高一些,看看大家覺得這錢要給農夫賺還是給醫生賺,要不要我們來選擇對自己與對環境好的農產品,然後讓我們遠離那些污染,讓我們身體都健康。這次全聯也看見這議題,已經與紅豆農契作,將推動不毒鳥的紅豆,明年會在全聯上架,希望大家支持。還有很多很多友善小農正在努力,我們要多多給他們支持!

林局長則承諾會用文化局的網絡把這「老鷹想飛」的放映資訊推廣出去,現場還有我們台灣最關注環境議題的田立委,也請她把這資訊推展出去。宜蘭也有許多記錄片導演,我們可以讓這些電影包場的活動做出不一樣的場次。11月20日剛好也是設計展的開展日,已經在洽談希望在記錄片影展中排入檔期。還有,最直接可以行動的就是現場的朋友,可以從自己做起約朋友一起進戲院看「老鷹想飛」。
《老鷹想飛》官方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lyKiteFly
11/20全台上映
總策劃何華仁/導演梁皆得/原創音樂林強/國語旁白吳念真/台語旁白李敏勇/錄音指導­杜篤之/出品:台灣猛禽研究會 鴻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/發行: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


後記

回想之前惠姍在電話中描述著調查黑鳶的種種過程,因為巡田撿鳥屍吸入過多農藥而中毒送醫,因為牽扯紅豆農的利益而被文字言語攻擊,這一切非常艱辛。但是因為有這麼多人的努力,事情已經有所改變,滅鼠周改變作法、禁劇毒農藥加保扶、擴大不毒鳥的紅豆耕作田區。最後我想分享「水田」這首歌,一邊聽歌,一邊想著自己可以做些什麼,並且期待老鷹早日回來~^^



延伸閱讀

[活動記錄] 與黑鳶公主吃午餐
http://cuteowlet2014.blogspot.tw/2014/10/blog-post.html#more
去年邀請惠姍來宜蘭分享黑鳶的故事的紀錄

滅鼠日成猛禽忌日 農委會取消「滅鼠週」保護老鷹
https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blog/71684/

挽救猛禽黑鳶中毒,農委會2016年禁劇毒農藥加保扶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 
小鶹米 © 2013 | Plantilla diseñada por Ciudad Blogg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