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SheAspire》把耕田留給鳥兒 伴鳥農夫-小鶹
2015-08-25
報導來源:http://goo.gl/v2zXVj
建議點上面的連結看原始報導,裡面還有很多精采照片!
2015/08/26 / StacyHuang
和謝佳玲-小鶹(ㄌㄧㄡˊ)相約在強颱蘇比諾來臨前一天,本來打算早早採訪完,盡速解散回家準備防颱工作,心中充滿風雨欲來的忐忑。見面後,小鶹依舊古道熱腸,招待老朋友般領著我和幾位遠道香港而來、打工換宿的女大學生,參觀斜風細雨中的一片片田地,娓娓道來土地的故事,以至回到工作室後,教導大家品聞米香、篩選米粒、秤重包裝,完成一包包「粒粒皆辛苦」的「小鶹米」。言談與手作之間,讓人渾然忘了外頭的緊張,心想,這堪稱「最難風雨故人來」的最佳寫照了。
一行人進門前,在門前端詳一隻鴿子良久,小鶹默默看著女孩兒們餵食牠,女大生之一的小玉突然說:「小鶹對鴿子(的興趣)好像還好喔,不像看到『彩鷸』,都會開心大叫。」小鶹一邊微笑稱是,一邊解釋道,彩鷸是稀有鳥類,只在宜蘭地區常現芳蹤。自己從小欣賞鳥類,尤其是貓頭鷹,因此把自己的小名取為「小鶹」,就是貓頭鷹學名,「鵂鶹」,的諧音。
愛鳥的小鶹除了以鳥為名,在田間耕作也實踐「鶹(留)」田與鳥的理念。不同於一般農人因防止鳥類啄食作物,在田間架起捕鳥網,並用農藥毒害鳥類,小鶹歡迎鳥類駐足,不但堅持不噴灑農藥,甚至放棄開墾水位較高的農地,把空間讓給鳥兒棲息,久而久之,小鶹的田地出現「魚鳥共生」的景象。也因為友善耕作,土地回報的是盛開的野薑花、茂盛的大樹,以及米香四溢的「小鶹米」。
小鶹並非農家出身,原本服務於「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」,長期與林務局合作,從事環境教育。她說,比起城市生活,更喜歡大自然,因此早早立定志向,要從事能親近大自然的工作,也獲得家人支持,甚至正值升學時期,就從明星高中,轉讀苗栗農工森林科。後來與身為台北人、在台北工作的男友論及婚嫁,兩人商量要找個兼顧小鶹喜愛的田園生活、先生又能通車上班婚後居所,在宜蘭試住半年後,他倆深深愛上那裡的好山好水、蓬勃活躍的民間團體,與開放友善的公務機關,因此決定定居宜蘭。
至於為何半路出家務農,小鶹說,以前的工作常帶領民眾接近大自然、認識山林野外的美好,但終究是旁觀者,並非真正的實做者,「總是隔了一層,有些遺憾」;一次活動中,她聽見動物專家分享山中追蹤動物、與動物互動的點滴,覺得滿滿的感動,她開始描繪心中理想生活的畫面;加上因為活動課程緣故,認識第一批回鄉工作、推動有機耕作的「穀東俱樂部」發起人賴青松、反對耕地濫建農舍的「守護宜蘭工作坊」發起人李寶蓮等農友,見識到農夫生活,能夠實踐理想的價值觀。臨門一腳則是「苗栗大埔事件」,身為苗栗人,小鶹當時常在網路上與網友辯論「農地的價值」、「人與土地的關係」等議題,網友嗆她一句,「既然妳這麼看重農地,為何不自己種田?」
「好,說種就種!」為了證明自己並非光說不練,小鶹開始下田。從三分地開始,到前年辭去工作,全力務農。「剛開始真的很不習慣」,小鶹回憶那段適應期,她說自己其實體力差、力氣小、不耐走、也怕曬太陽,更別提拔除雜草、整理田地、控制水位、撲滅福壽螺等農事技術。問她怎麼熬過來,「其實就是多到別人田地幫忙」,小鶹說,從做中學,不但農友間相互交換經驗,也讓自己保持「在田裡的(勞動)狀態」,慢慢的,她了解走路求穩不求快、力道求巧不求重,「耕田運用的肌肉群,與坐辦公桌完全不同,和一般運動也不太一樣。」因此,靠著經驗累積,技巧運用得當,七十幾歲仍在下田的老農陳榮發阿公,產量不輸年輕人,而處於體能弱勢的女性,也能以農耕機器補強力有未逮之處,在田中不讓鬚眉。小鶹細數認識的農友,發現女性不若傳統手不能提、肩不能挑的刻板印象,女性農友比重將近半數。
或許女性心思較細密,彌補天生體力不足,小鶹以己為例,「學得很快、進步很多。」謙稱去年農事技術尚待加強,「收成時,一眼就能辨別青松大哥的米和我的米。」原來,如果農耕工夫不紮實,收成時將混雜許多雜質與次等米。但「今年的收成很棒,」小鶹露出滿意的笑容,「妳看,這些米幾乎都不用挑,且遠遠就可以聞到米香。」看著一缸渾圓潔白的米粒,流露淡淡的芋頭香,的確是值得驕傲的好米。
農業是古老的行業,但也能與時俱進,與雲端結合。農友間互相幫忙,不只一對一,小鶹更號召「小農應援團」網路社群,讓網路時代的農夫們,除了單向的農會教學課程,還能持續在社團中溝通分享,教學相長。除此之外,小鶹也集結友善耕作農友們自產的農作物,在臉書「宜蘭小農雲端市集」販售,一方面為農友開拓財源,一方面也拉近農夫與消費者的距離,她說,「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位農夫朋友」,或許如此一來,我們就不必再擔憂食安問題。
印象中農人工作是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」,一年到頭都在田裡團團轉,但聽小鶹說道除了自家田地豐收,還能與其他農友組成協力團隊,解決鄰近田地農事的疑難雜症,加上賣菜、經營網路社團,生活似乎多采多姿,一點都不是想像中單調又吃力的農夫生活。小鶹分享目前的生活節奏,如果以年為單位,二月到七月是農忙期,宜蘭的田地一年僅一作,七月收割完,「覺得悵然偌失」,但也可以自由運用時間,投入其他有興趣的活動,就是所謂「半農半X的生活」。若以週為單位,週一到三在田間耕作,週四變身菜販,在幾個定點面交「宜蘭小農雲端市集」預購的農產品,週五至週末則是回到環境教育的老本行,持續接待各年齡層的營隊、遊客、旅行團等,帶他們親自走進田間,一起除草、幫忙收割,也聆聽農友們的故事。
包括小鶹在內的深溝村農友們,持續響應友善耕作,也不遺餘力推廣農業教育,近來已得到迴響。深溝國小去年起,推廣校內食育課程,由鄰近的地主無償提供一分多地田地,熱心農友們負責技術指導,四年級學生育苗,五年級插秧顧稻,六年級行銷賣米,共收成五百斤白米。這些精采的過程由一位宜蘭新住民紀錄下來,出版《食農小學堂》一書,許多宜蘭本地與外地學校,都組隊來觀摩食農教育。宜蘭縣政府也呼籲各級學校營養午餐,能盡量食用在地友善耕作的農產品。
採訪過程大約一小時中,小鶹接到兩通電話,都是洽詢合作意願;小鶹也說,採訪過後的一整週,都有「社企流」的活動,滿檔的行程,似乎農業真的重新得到重視,成為潮流產業。
小鶹說起話來,眼神閃閃發光,分享的盡是農業的美麗,問她難道務農沒有哀愁的一面嗎?是否後悔放棄高薪穩定的服務業工作?小鶹思考良久,她說,務農走的是創業路線,獲得實踐理念的成就感,但因為是量身打造,無法跟隨別人的脈絡,也就無法按步就般行事。她說自己當然並不後悔辭職務農,但建議嚮往農村生活的上班族,第一步是「先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」,並試著在農忙時入住農家,下田幫忙;同時建議除了農業之外,擁有一個專業技能或副業,才不至於起步階段,困於經濟壓力改變初衷。
接下來「小鶹米」將招募新一年的「穀東」。小鶹將自己的8分田地,每份劃為20等份,等於擁有160位「穀東」投資,認同「小鶹米」理念、希望親自品嘗「小鶹米」美味的穀東們,投資固定金額,田地收成全歸穀東所有。例如今年,每位「穀東」將獲得9包兩公斤裝的白米。
看著小鶹颱風天前,趕工包裝即將出貨的一包包白米,不畏風雨的從容,就好像一路走來堅定的心意,不曾動搖。
【小鶹米粉絲專頁】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uteowlet
【One For One-打造善的向上循環】❤最新活動:http://www.sheaspire.com.tw/p12-teacher.php
影片-小鶹:務農如創業,如何知道自己適合務農呢?
一行人進門前,在門前端詳一隻鴿子良久,小鶹默默看著女孩兒們餵食牠,女大生之一的小玉突然說:「小鶹對鴿子(的興趣)好像還好喔,不像看到『彩鷸』,都會開心大叫。」小鶹一邊微笑稱是,一邊解釋道,彩鷸是稀有鳥類,只在宜蘭地區常現芳蹤。自己從小欣賞鳥類,尤其是貓頭鷹,因此把自己的小名取為「小鶹」,就是貓頭鷹學名,「鵂鶹」,的諧音。
愛鳥的小鶹除了以鳥為名,在田間耕作也實踐「鶹(留)」田與鳥的理念。不同於一般農人因防止鳥類啄食作物,在田間架起捕鳥網,並用農藥毒害鳥類,小鶹歡迎鳥類駐足,不但堅持不噴灑農藥,甚至放棄開墾水位較高的農地,把空間讓給鳥兒棲息,久而久之,小鶹的田地出現「魚鳥共生」的景象。也因為友善耕作,土地回報的是盛開的野薑花、茂盛的大樹,以及米香四溢的「小鶹米」。
小鶹並非農家出身,原本服務於「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」,長期與林務局合作,從事環境教育。她說,比起城市生活,更喜歡大自然,因此早早立定志向,要從事能親近大自然的工作,也獲得家人支持,甚至正值升學時期,就從明星高中,轉讀苗栗農工森林科。後來與身為台北人、在台北工作的男友論及婚嫁,兩人商量要找個兼顧小鶹喜愛的田園生活、先生又能通車上班婚後居所,在宜蘭試住半年後,他倆深深愛上那裡的好山好水、蓬勃活躍的民間團體,與開放友善的公務機關,因此決定定居宜蘭。
至於為何半路出家務農,小鶹說,以前的工作常帶領民眾接近大自然、認識山林野外的美好,但終究是旁觀者,並非真正的實做者,「總是隔了一層,有些遺憾」;一次活動中,她聽見動物專家分享山中追蹤動物、與動物互動的點滴,覺得滿滿的感動,她開始描繪心中理想生活的畫面;加上因為活動課程緣故,認識第一批回鄉工作、推動有機耕作的「穀東俱樂部」發起人賴青松、反對耕地濫建農舍的「守護宜蘭工作坊」發起人李寶蓮等農友,見識到農夫生活,能夠實踐理想的價值觀。臨門一腳則是「苗栗大埔事件」,身為苗栗人,小鶹當時常在網路上與網友辯論「農地的價值」、「人與土地的關係」等議題,網友嗆她一句,「既然妳這麼看重農地,為何不自己種田?」
「好,說種就種!」為了證明自己並非光說不練,小鶹開始下田。從三分地開始,到前年辭去工作,全力務農。「剛開始真的很不習慣」,小鶹回憶那段適應期,她說自己其實體力差、力氣小、不耐走、也怕曬太陽,更別提拔除雜草、整理田地、控制水位、撲滅福壽螺等農事技術。問她怎麼熬過來,「其實就是多到別人田地幫忙」,小鶹說,從做中學,不但農友間相互交換經驗,也讓自己保持「在田裡的(勞動)狀態」,慢慢的,她了解走路求穩不求快、力道求巧不求重,「耕田運用的肌肉群,與坐辦公桌完全不同,和一般運動也不太一樣。」因此,靠著經驗累積,技巧運用得當,七十幾歲仍在下田的老農陳榮發阿公,產量不輸年輕人,而處於體能弱勢的女性,也能以農耕機器補強力有未逮之處,在田中不讓鬚眉。小鶹細數認識的農友,發現女性不若傳統手不能提、肩不能挑的刻板印象,女性農友比重將近半數。
或許女性心思較細密,彌補天生體力不足,小鶹以己為例,「學得很快、進步很多。」謙稱去年農事技術尚待加強,「收成時,一眼就能辨別青松大哥的米和我的米。」原來,如果農耕工夫不紮實,收成時將混雜許多雜質與次等米。但「今年的收成很棒,」小鶹露出滿意的笑容,「妳看,這些米幾乎都不用挑,且遠遠就可以聞到米香。」看著一缸渾圓潔白的米粒,流露淡淡的芋頭香,的確是值得驕傲的好米。
農業是古老的行業,但也能與時俱進,與雲端結合。農友間互相幫忙,不只一對一,小鶹更號召「小農應援團」網路社群,讓網路時代的農夫們,除了單向的農會教學課程,還能持續在社團中溝通分享,教學相長。除此之外,小鶹也集結友善耕作農友們自產的農作物,在臉書「宜蘭小農雲端市集」販售,一方面為農友開拓財源,一方面也拉近農夫與消費者的距離,她說,「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位農夫朋友」,或許如此一來,我們就不必再擔憂食安問題。
印象中農人工作是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」,一年到頭都在田裡團團轉,但聽小鶹說道除了自家田地豐收,還能與其他農友組成協力團隊,解決鄰近田地農事的疑難雜症,加上賣菜、經營網路社團,生活似乎多采多姿,一點都不是想像中單調又吃力的農夫生活。小鶹分享目前的生活節奏,如果以年為單位,二月到七月是農忙期,宜蘭的田地一年僅一作,七月收割完,「覺得悵然偌失」,但也可以自由運用時間,投入其他有興趣的活動,就是所謂「半農半X的生活」。若以週為單位,週一到三在田間耕作,週四變身菜販,在幾個定點面交「宜蘭小農雲端市集」預購的農產品,週五至週末則是回到環境教育的老本行,持續接待各年齡層的營隊、遊客、旅行團等,帶他們親自走進田間,一起除草、幫忙收割,也聆聽農友們的故事。
包括小鶹在內的深溝村農友們,持續響應友善耕作,也不遺餘力推廣農業教育,近來已得到迴響。深溝國小去年起,推廣校內食育課程,由鄰近的地主無償提供一分多地田地,熱心農友們負責技術指導,四年級學生育苗,五年級插秧顧稻,六年級行銷賣米,共收成五百斤白米。這些精采的過程由一位宜蘭新住民紀錄下來,出版《食農小學堂》一書,許多宜蘭本地與外地學校,都組隊來觀摩食農教育。宜蘭縣政府也呼籲各級學校營養午餐,能盡量食用在地友善耕作的農產品。
採訪過程大約一小時中,小鶹接到兩通電話,都是洽詢合作意願;小鶹也說,採訪過後的一整週,都有「社企流」的活動,滿檔的行程,似乎農業真的重新得到重視,成為潮流產業。
小鶹說起話來,眼神閃閃發光,分享的盡是農業的美麗,問她難道務農沒有哀愁的一面嗎?是否後悔放棄高薪穩定的服務業工作?小鶹思考良久,她說,務農走的是創業路線,獲得實踐理念的成就感,但因為是量身打造,無法跟隨別人的脈絡,也就無法按步就般行事。她說自己當然並不後悔辭職務農,但建議嚮往農村生活的上班族,第一步是「先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」,並試著在農忙時入住農家,下田幫忙;同時建議除了農業之外,擁有一個專業技能或副業,才不至於起步階段,困於經濟壓力改變初衷。
接下來「小鶹米」將招募新一年的「穀東」。小鶹將自己的8分田地,每份劃為20等份,等於擁有160位「穀東」投資,認同「小鶹米」理念、希望親自品嘗「小鶹米」美味的穀東們,投資固定金額,田地收成全歸穀東所有。例如今年,每位「穀東」將獲得9包兩公斤裝的白米。
看著小鶹颱風天前,趕工包裝即將出貨的一包包白米,不畏風雨的從容,就好像一路走來堅定的心意,不曾動搖。
【小鶹米粉絲專頁】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uteowlet
【One For One-打造善的向上循環】❤最新活動:http://www.sheaspire.com.tw/p12-teacher.php
影片-小鶹:務農如創業,如何知道自己適合務農呢?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